Search

當我開始畫這本書的時候,馬上遇到一個問題 —— 不管我怎麼畫,都覺得自己像在「配圖」,像在做一份工作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當我開始畫這本書的時候,馬上遇到一個問題 —— 不管我怎麼畫,都覺得自己像在「配圖」,像在做一份工作而不是創作。

插畫的確也有配圖、很實用的情況,例如知識類的繪本;但故事類的繪本不應該侷限在此,應該是充滿想像的。

「文字是一種語言,圖像也是一種語言,繪本應該是兩種語言合作,共同去傳遞、豐富一個故事。」我都跟學生這樣說,結果我自己也做不好。

之所以覺得自己在配圖,是還沒走進故事中,只想著要消化作者的文字,想著如何去轉換成畫面,這也是長期做商業案所習慣的模式,用這種思考邏輯,自然而然地不論做的心情和方式,就會變得像在「工作」。

但我不想把它當作工作,工作已經夠多了。做繪本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(和花光積蓄),如果用這樣的心態和方法做事,那真的是太可惜。

所以我開始想,有很多很棒的作品,也都是圖文合作,那這些作品是怎麼做到的?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手法和觀點,去重新詮釋另一個人寫得故事?

中間的想法怎麼跑、怎麼轉折我也記不清楚了,但我後來試出來的方法是,我必須加入自己的「劇情」在裡面,才會開始像「創作」。

萬能博士可能是我加入最多劇情的角色。

文字中提到博士愛發明,發明了XXX、OOO⋯⋯於是我開始想,還有什麼發明?結果我也變成萬能博士,想出更多文字中沒有寫到的發明。

還有,博士住在什麼地方?他的實驗室長什麼樣子?有沒有家庭?做過什麼工作?有哪些興趣?喜歡喝哪一種咖啡?書架上有哪些書⋯⋯這些通通都是我可以發揮的空間。

突然之間,這本書的可能就變得好廣好廣。

但在這個好廣好廣之下,還是有一定的「感覺」和符合故事「邏輯」的。

例如:博士是個熱愛藝術的人(這很明顯是我的置入),可以從他的書架上看到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集,這些也都是我喜愛的藝術家。但是,藝術家這麼多,到底要放誰?而且要跟博士連得起來?

所以有:康丁斯基、蒙德里安、Rothko、El Lissitzky⋯⋯因為這本書的構圖很幾何,幾何造型也符合一個跟「科學」和「未來」有關的故事。

(例如我也很喜歡莫迪里亞尼,但他就是跟博士連不起來)

還有許多旅遊書。旅遊的地點當然又是我的置入,但大部分還是跟情節扣在一起的,例如:U.S.A、Hawaii、Chile、New Zealand、Spain(這有私心,但也有合理的原因)

猜得出來這些國家有什麼共通點,會讓博士去造訪?

除了這些,我還藏了好多好多,愈藏愈高興,然後就一直在這種心情下,完成了這本書。

在此也要謝謝出版社老闆和編輯,在我還摸不著邊的時候,看到我圖像的特色和可能,讓我得以繼續挖掘,然後放手去創作。

(落落長文,完。)

《超狗一號的中秋任務》今天上市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32567?loc=P_0005_001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插畫/藝術創作
View all posts